查看原文
其他

年会 | 沈黎晖:民谣是好音乐的一个入口,比起电音,我为何更看好嘻哈?

2017-04-12 安西西 音乐财经


整理 | 安西西

校对 | 李禾子

编辑 | 董露茜

摄影 | 山羊


以下整理自摩登天空创始人沈黎晖先生于2017年4月9日第二届中国音乐财经年会上的演讲内容:


大家好,我刚从机场过来,也在飞机上临时想了想。我就想讲三方面吧:第一、“摩登20年”,扣一下这个主题,第二、我对现在市场比较热的电音和嘻哈的看法,第三、摩登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和未来的展望。


今天到场的观众好像很多是陌生的面孔,我也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是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。行业从业人员举一下手,(停顿),看来大部分都是。还有没举手的干嘛来的?都是哪个部分的(从业者)?什么行业?(停顿)投资?(笑)


如果说整个音乐行业的变化,独立音乐并不重要。我不知道怎么定义独立音乐,上次我们在上海那个论坛也在讨论这个话题,究竟什么是独立音乐?我觉得不是特别重要,独立音乐人和独立厂牌也不是特别重要。独立音乐有它自己的工作室,要雇人,就变成了独立厂牌。最重要的是这20年来环境的变化,因为20年前正好是1997年,摩登在那一年成立。


在1993年、1994年的时候,当时也有像滚石这样的公司,造就了一个神话。但是我觉得20年前最重要的是没有我们现在所谓的环境和系统,所以把人捧上去了以后没有好的演出渠道,没有对位的系统和“其他广告渠道”,所以就变成了一个把人捧上去了就不管了的状态,大家也就不太正常。


实际上,现在音乐行业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在北京。在北京这样一座城市,你会发现从最开始的环节到后面阶段,这个流程的专业化已经慢慢在形成。比如说,你做一个乐队,如果个人玩乐队的话,20年前你根本找不到一个像样的排练场,但是现在各地都是专业的排练场。这说明音乐行业(的基础设施)已经完善了很多。我觉得从整个大环境来讲,虽然这个行业有很多问题,但应该说我们还是处在一个比较好的时代。


另外,我想说的是其实大家把音乐产业想复杂了。音乐产业没那么复杂,好音乐就应该创造价值,这就是一个真理。全世界来讲,科技再改变公司,真正赚钱的可能还是传统的唱片公司、传统的演出公司、传统的票务公司,这些公司是主流收入的最大一个板块。我们发明了很多新东西,又是这个又是那个,所以实际上可能大家也耽误了时间,也没什么利益。对我个人来讲,我就是对“好的音乐”感兴趣。



从1997年到现在,在这个板块我们干的是同样一件事,其实没有什么变化。可能说这个比以前多了,那就成了“好像我能站在这儿说话了”。要不然的话我也不知道在哪儿,所以实际上我想说,音乐行业的逻辑特别简单,如果大家做音乐的话,内容产业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。


现在从内容产业角度来讲,最近比较热的,当然这两年比较“烂大街”的是民谣了。前两天我看一个朋友在说民谣的门槛特别低,确实门槛特别低。因为中国人就是听摇滚乐,还是这些特别好的音乐有一定门槛。但我也不认为民谣是因为它简单所以大家才喜欢,我觉得其实恰恰好的音乐,就是因为它简单。所以我们通过判断“音乐复杂就是好音乐”、“音乐技术怎么样怎么样就是好音乐”是有失偏颇的,其实好音乐的逻辑就是要打动人心,这个特别重要。


在过去两到三年里,民谣火爆,这是一个现象级的场景,我觉得仍然会延续一段时间。然后大家再去听越来越多的音乐类型,只听民谣的人以前说不定也听流行歌曲,我觉得就是把这部分用户转到了民谣,所以民谣是一个比较好的接触真正好音乐的入口


另外,这两年比较热的是电子音乐。其实在电音这个领域,全世界最有利益的是电子音乐节。国内也有风暴电音节,包括去年摩登成立了Myth电子音乐节。在电音这个板块,我的理解很容易变成这是一个竞争特别激烈的领域,尤其是在音乐节领域。那么我们从听音乐、艺人这个角度来讲,我觉得电音还需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,因为中国的DJ和电子音乐从业者还不够,还需要耐心和时间培育,这些事情恰恰应该是要在这个板块去做的。


电子音乐节的竞争现在特别激烈,因为大型电子音乐节无非就是请那些大牌。包括我们自己也在干这些事,这个门槛看起来很高,实际上并不高,因为大家招的“人”都差不多,就是准备一大笔预算请那些DJ。海外电音节很容易进到我们市场,是因为大型综合音乐节要有很多知名艺人的号召力,可是在电音领域,大的海外DJ占据了整个市场份额,国内艺人并没有什么话语权。


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公司要建立自己在电音领域的(话语权),就必须把自己的门槛建立得更高一些。我觉得电音就是要建成这么一条路——“从艺人培养到小型活动、中型活动到大型音乐节”,这可能更适合电音更长期的发展方向。这样的话,你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,无论是在从业者的角度看这个问题,还是资本进入这个领域,都需要更长时间的耐心去掉浮躁,这是我对电音市场的看法。



这两年另外一个比较热门的细分领域是嘻哈。相比较电音而言,我更看好嘻哈。因为嘻哈必须要有本土的语言,必须要在创作层面有更多自己的生活,更多自己真实的看法。所以嘻哈艺人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体验,中文就是一个门槛,因为很多年轻的嘻哈创作人在各大(音乐)平台上,都有了很多自己试听量很高的作品,所以实际上我觉得“嘻哈更偏向上游艺人”这一块。


谈到摩登,我们去年第四季度成立了自己的嘻哈厂牌MDSK,运营半年,发展比较快,我们也签约了一些艺人,现在大概有7、8组(陈冠希、满舒克、红花会、万妮达等)。反正就是说这些事情要跟摩登原来的既有情况进行结合,从音乐制作到版权分发、现场演出、音乐节的嘻哈舞台到可能独立的嘻哈音乐节。在某一个细分领域,还是要利用摩登原来这么多年建立的系统发展得会更快一些。事实证明,我们这个板块成长得很快,大家可能想象不到这个板块有多少人在负责,摩登负责嘻哈这个板块就三个半人,但是做了大量的演出。


前两天我在武汉草莓,这是我们今年的第一个草莓音乐节。以草莓举例,其实我们看到摩登目前做的一个小小闭环,因为大部分艺人,可能90%都来自摩登自己的签约艺人。武汉草莓两天的票提前几天就全卖光了,第二天阵容里有现在最火的民谣歌手赵雷,(票房)也没什么大区别。


从音乐节的角度来讲,首先艺人90%都是我们自己旗下的,现场的声音系统也是我们自己的团队。声音系统这件事情从两三年前开始操作。因为当时面临一个问题,就是我们跑得比行业要快一些,可是对我们来讲,行业的配套服务其实没有那么完善。所以我们大概在三年前决定自己做,舞台音响、乐器和调音全是我们自己新建的团队来做,现在大概有40个人。


其实在国外我们不用做这件事情,但是在中国必须这么做,因为我们是全国性的音乐节。今年草莓15站,全年有30场音乐节,每到一个地方供应商都不稳定,实际上我们自己做的话并不一定省钱,可是这是一个很好的质量保证。现场制作是我们的、现场艺人是我们的、现场视频直播平台也是我们自己的。


摩登天空成立了一个直播平台正在现场,现在也是一个票务平台,我们运营一年半下来,有3000多万的下载量,摩登现在40%的票通过线上平台卖掉,票务+直播都在我们自己的闭环内。


通过一个音乐节,可以看到我们之前用特别费力的方式把这个产业做一些整合,目的就是为了更高效和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。音乐节是最麻烦的一件事情,面临太多的事情,但是我们就是靠在过去这几年,把这件麻烦的事情做成了一个闭环。


我们现在还在做一些海外的事情,包括在英国和纽约成立了公司,我也觉得未来我们应该为中国的年轻人提供一个“走出去”的渠道。


我们现在有签约20年的艺人、签约10年的艺人,我们未来的重点一定是年轻一代的艺人,因为他们真的是有那种跟全球同步的成长经历,我们在美国英国成立公司就是为以后艺人的输出和引进做准备。我们今年计划在第四季度出一张新的合辑,全部收录的是我们签约的95后艺人的作品,希望给市场带来属于新时代的声音。


谢谢大家!


音乐财经长期招聘财经记者、分析师,有意者可投简历至:songzixuanbox@126.com


  

还想看点别的?

点击👇图片阅读原文:

业 | 本土势力碎片化,摩登签下Soulspeak、万妮达和陈冠希,然后呢?

年会丨圆桌:音乐人拿到话语权了吗?好音乐没有方法论,事业又该如何运营?

年会丨陈伟伦:以“感性传承、理性创新”立新乐府根基,能给中国新音乐带来怎样的推动?

年会丨唱吧陈华:“音乐人计划”强化互动社交,将做“网红”音乐节和百场巡演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